相傳香港曾經是運送香料的港口,因此而得名。歷經風雨,香港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城市,擁有眾多令人驚嘆的建築地標,當中不少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的作品。以下6大建築,是小編認為最值得到訪的,供大家參考!(排名不分前後)
1. 環球貿易廣場(簡稱ICC)
環球貿易廣場(簡稱ICC)是香港最高的建築,矗立於西九龍維多利亞港西側,其玻璃幕牆迎向午後和煦的陽光,折射出柔和的光芒。這座摩天巨樓高達484公尺(米),共有108層,設有辦公室、麗思卡爾頓酒店、天際100香港觀景台,還有Ozone頂樓酒吧,供人把酒俯瞰壯麗的海港景致。環球貿易廣場由環球建築事務所Kohn Pedersen Fox(KPF)設計,大樓底座的頂篷呈弧形,向外延伸並逐漸收窄,負責設計的建築師稱之為「龍尾」。
2. 怡和大廈
1960年代,歷史悠久的貿易商怡和洋行為建設新總部而購入了一幅土地,更獲得當時香港政府的一大厚待:樓高52層的怡和大廈將保證永久擁有前無遮擋的海港風景,這就需要一座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建築才能匹配。為此,怡和洋行聯絡香港赫赫有名的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,並指定日裔加拿大籍建築師木下一。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建築師從竹枝中擷取設計靈感,最終創作出一座結構創新大膽的建築,並配上獨特的舷窗式圓形窗戶,與維多利亞港上的船隻互相呼應。怡和大廈在1973年落成,當時是亞洲最高的大樓。
3. M+
世界上能擁有全新世界級藝術博物館的城市並不多,更遑論是由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& de Meuron操刀設計的。視覺文化博物館M+有別於一般博物館,它拔地而起,樓高20層,其面向維多利亞港的大幕牆投射出特別委託的影像藝術作品。陶瓦組件覆蓋大樓的外牆及地面樓層部分區域,墨綠色的陶瓷瓦片與傳統中式屋頂設計互相呼應。進入室內,訪客會發現地下別有洞天,博物館圍繞着地下的「潛空間」而建,它是沿着現有鐵路隧道的輪廓挖掘出的空間,現成為展覽大型藝術品的場地。除此之外,M+還設有多個展覽廳、戲院和其他專為展示當代藝術、流動影像、建築和設計而設的展覽空間。
4. 賽馬會創新樓
香港理工大學校園內有一座非常矚目的建築,它就是由已故的建築大師Zaha Hadid操刀設計的賽馬會創新樓。從遠處看,它像一顆經過河流沖刷的鵝卵石;但近觀細看,其蜿蜒有致的層疊式結構,加上以空靈的白色為主調的室內空間,令它看起來更像是來自外太空的飛船,跟校園內其他大樓相映成趣。理工大學校園主要是一組建於平台之上的獨立紅磚建築群,由木下一負責設計,外型四平八穩,並有多個綠意盎然的庭園點綴其中,同樣別具魅力。
5. 大館
集古蹟與藝術文化場所於一身的大館,由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改建而成,幕後功臣是享譽國際的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& de Meuron。這一源自19世紀的古蹟由16座歷史建築組成,結構錯綜複雜,在建築師的巧手下,變成一連串引人入勝的公共空間,供訪客散步遊覽,在樹蔭下乘涼,或輕鬆享受一頓美食,同時欣賞這裡定期舉行的現場表演、當代藝術節目、歷史展覽和其他活動。建築師還在原有建築群中增添了兩座新建築:分別是賽馬會藝坊和賽馬會立方。這兩座新建築的幕牆由特別鑄造的鋁磚砌成,既與昔日建築群中的監獄石牆形成今昔對照,亦與周遭的舊建築構成鮮明的視覺對比,令新建築顯得格外與別不同。賽馬會藝坊內有一座以木材加混凝土建成的旋轉樓梯,通往上層的畫廊,方便訪客遊覽。
6. 美利酒店
英國現代主義建築師Ron Phillips曾效力香港政府,當時他要為公務員設計一座新辦公大樓,結果不負所托,構築出一座質樸的建築典範。新辦公大樓的地面樓層高逾兩層,並設置多道拱門,散發出低調典雅的氣派。而跟立面呈內斜角的嵌入式窗戶,能避免炎熱的陽光直射進室內,具節能功效,這種環保意識在當時來說非常高瞻遠矚。同時,這些嵌進立面內的窗戶亦為大樓帶來簡潔而強烈的視覺效果。難怪這座政府大樓後來被賦予第二次生命,改建成豪華精品居停美利酒店,並由著名建築事務所Foster + Partners負責修復和活化。即使你不是酒店的住客,也可以在酒店的Popinjays天台餐廳及酒吧細味其建築美學。
大家覺得香港仲有哪些特色建築,歡迎大家留言探討!